2018年公共文化服务年中盘点 | 精准出招,提质增效,公共文化服务更精彩
十九大报告中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国家奋斗目标,而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正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上半年,我国继续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力量,深入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今日为大家带来的是言之有范年中盘点系列文章第二篇——《2018年公共文化服务年中盘点》。
2018公共文化服务
一、中央政策精准出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发展快车道。五年来,文化系统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策部署,完善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重大改革,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
2018年上半年,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且更加具有指向性,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文化扶贫和传统文化保护三个方面。
第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连续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业农村部 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的通知》《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第二,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在助推精准扶贫方面的作用,出台《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第三,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出台《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国家文物局关于运行国家文物局综合行政管理平台文物进出境审核信息管理系统的公告》。
二、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施行,该法颁布一年多以来,全国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将指导意见转化为落地生根的实际行动。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广东省财政下达11.5亿元奖补资金,用于2018年支持市、县补齐人均公共文化财政支出短板,努力促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奖补资金支出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支持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二是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以及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或低收费开放;三是市、县级图书馆馆藏书籍达标购置;四是欠发达地区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等。
因地制宜,勇于创新。
成都市温江区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通过统筹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信息化和数字化的“互联网+文化”项目、着力推进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等方式实现标准化全覆盖、社会化全参与、数字化全应用、特色化全提升、均等化全发展,至2020年底,建成具有全市领先水平、全国典型示范意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山东省东营市积极探索图书馆总分馆制,培育“黄河口之春”等当地群众熟知的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加强创新创意引领、培育数字支撑平台、实现城乡互动共享等方面提升当地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数字化”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2017年文化部发布《“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开放兼容、内容丰富、传输快捷、运行高效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2018年,全国各地围绕这一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福建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以“福建文化云”平台、“福建文化记忆”数据库群、“文化一点通”菜单式服务系统为支撑,构建福建公共文化服务一站式服务大平台。平台通过在线公布文化服务信息,方便群众第一时间了解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教育培训普及等公共文化活动内容。
上海市嘉定区推出的“文化嘉定云”,运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融信息传递、知识服务、艺术欣赏、文化传播、交流互动等为一体,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了市民即时、便捷地获取文化资源的目标。“文化嘉定云”除了提供文化活动外,还是百姓重要的学习平台。一张嘉定区图书馆读者证外加“文化嘉定云”,等于足不出户便能尽享3000余万篇文献资料、200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110万条数据库信息、30万首音乐曲目等资源。
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
广东省东莞市文化馆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为契机,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坚持开门办馆的思路,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提升文化场馆服务效能。以星剧场的运营管理为例,市文化馆与网站、剧院合作,引入国内外精品演出,让市民凭公益赠票或低于一线城市的票价,就能欣赏高端的文艺精品。
浙江省乐清市鼓励民间资本以组建机构、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方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以“百姓团队”为后盾,推进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演出宣传、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培训、展览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转由社会文艺团队承办,带动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建设。
三、文化精准扶贫稳步推进
扶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扶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指出,加大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与国家扶贫攻坚战略相结合,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帮扶。加大资金、项目、政策的倾斜力度,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盘活贫困地区文化资源,大力推动文化惠民。
2018年6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发挥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重要作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文广局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举办麻编深加工培训班,通过“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形成麻编织工艺品加工产业链,搭建麻编织手工技艺产销平台,依托传统工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从而形成扶贫就业、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的多赢格局。
四、文博行业发展形势利好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博行业作为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动文化活态创新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8年6月,北京市文化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文物局等八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动北京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鼓励试点单位开展开办符合发展宗旨、以满足民众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的经营性企业试点。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取得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可用于加强公益文化服务、藏品征集、继续投入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符合规定的人员予以绩效奖励。政策的支持不仅督促文博单位更好地保护文物、展示文化记忆,也活跃了文化市场,使得多家博物馆积极投身于文创IP开发。
公共文化服务新展望
一、精准定位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社会文化保障,与民生建设息息相关,是对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一种彰显。未来,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仅要有效、更要精准。要坚持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敏锐捕捉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了解群众需要什么。
二、塑造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品牌
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挖掘区域内的文化及服务资源,通过科学整合凝聚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塑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不仅要明确品牌定位,更要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注重对特色文化资源和服务的挖掘和整体打造。此外,文化品牌的树立需要积累和建立丰富的品牌联想和品牌情感,这是品牌发展和品牌得到用户和社会认可的必要手段。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要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积极探索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等新方式。一是探索推广数字化传播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实施数字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项目,引导和鼓励科技企业与社会力量开设数字体验馆,让更多群众零距离、无障碍地享受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二是探索推广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文化馆、流动博物馆、流动少年宫、移动阅读等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人性化、便捷化服务。
参考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通过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中国经济网,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国文化报,《上海市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
END
责 编 | 李晓飞
美 编 | 祁吟墨
推荐阅读